(文/黃彩蘭) 戲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為了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素養,傳承中華優秀經典文化,2017年起,湛江市二中海東小學響應國家大力推動的“戲曲進校園”活動的號召,將戲曲藝術納入素質教育體系,在紅領巾社團中增加了廣東粵曲社團,并把該社團命名為“小梅花”劇社。通過制定計劃和教學教案,每周開展一次社團活動,孩子們在課堂課外,通過唱念欣賞、身段體驗,感受了粵曲的無窮魅力。“小梅花”劇社吸引了一批“小戲迷”的加入,目前社團人數42人,分別由黃彩蘭、黃玲兩位老師負責上課培訓。為了使粵曲社團能穩步發展,學校還專門為社團聘請了資深戲曲專家廣東芳華粵劇團團長李藝峰老師到校進行指導,從師資力量上長遠打造這一活動,活躍校園文化。“小梅花”劇社活動開展以來,家長好評如潮。
第五屆“魅力二中”藝術節定在2019年3月25日到29日舉行,按照總校的部署,海小“小梅花”劇社團排演的粵曲節目《花好月圓》將在閉幕式晚會上演出。
《花好月圓》節目最初的設計理念是通過串聯的折子戲,演繹才子佳人的故事,為二中高考加油鼓勁,展現二中學子偌大的才能和思想境界。選曲既要考慮到觀眾容易接受和產生共鳴的曲牌名,又要考慮到孩子們學得來拿得下的旋律和調子,還要避免低沉曲牌引發壓抑氛圍而造成曲高和寡的場面,最初欠平喉角,《雙飛燕》、《平湖秋月》、《彩云追月》、《吉祥如意》、《步步高》、《彩蝶雙飛》等都試用過了,可都不理想,為了遷就黃彩蘭老師的平喉反串而不得不選了《紅棉贊》,然而,這星腔《楊翠喜·紅棉贊》帶來的難度確是社團主唱、伴唱都難以駕馭的,這個時候,幸好李藝峰團長來支援了,他與劇團倆老師敲定本次節目以《花好月圓》為主題,幾個環節分別由“餞別趕考”、“高中狀元”、“花好月圓”及“壯哉美哉”組成……
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別說十年功,《花好月圓》節目排練時間疊加起來真正十天時間都不到。舞美由黃玲老師負責,但是,家長十分支持,孩子們非常配合,每一次排練都非常認真刻苦,一個撇腳,一個蘭花指,一個下蹲,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句唱腔,都經過認真練習和反復揣摩多次……
李藝峰團長對藝術的認真執著令人肅然起敬。他手把手教擔任主角的王子圖手勢,一步一步教王子圖小同學行臺步,每次來輔導都不計較時間的延長,看到演繹青衣的兩位主唱做不規范,馬上帶來劇團的花旦來給她們作指導。黃彩蘭老師感激說:“每一次與他對戲,李團長都是耐心地容忍我出錯,掩門,圓場,甩水袖,起水袖等,一次次,一次次地給我分析和講解……”
為了使節目更富有粵劇原汁原味,他從劇團帶來了服裝行頭和專業化妝師花旦來給主唱化戲曲彩妝。
《花好月圓》屬于遞進式情感、推進式風格的演繹。主唱黃彩蘭老師在李藝峰團長的精心指導下,儼然成了一個經驗豐富的青衣。一出場,兩人的默契馬上引發起歡呼效應。李藝峰老師的聲腔圓潤柔和、清脆明亮、流暢自如、頓挫有致;他那純正的粵曲韻味、瀟灑的表演深深折服了觀眾;淡定從容的小花旦陳梓琳,一板一眼的演繹把觀眾帶進了“花好月圓”情景中;首次飾演文武生角色的王子圖,把從李團長那里學到的表演完美地展現在舞臺上,與旦角陳梓琳配合得完美無暇;全體演員傾情演繹的《紅棉贊》更把節目推向了高潮。觀眾們報以的雷鳴般的掌聲才過,緊接著的喝彩聲又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
下了舞臺,學校的幾個女學生記者在等候主唱及伴舞演員進行節目采訪,卸妝完畢回到電教1室,幾個男學生記者又在百花廣場守候,他們要進一步采訪,要求節目負責人具體闡述一下“戲曲進校園”的做法和談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粵曲”的意義。
感謝“二中大舞臺”這個魅力平臺,她讓海小“小梅花”劇社有機會唱響了粵曲。雖然,戲曲在現代歌舞中顯得有些另類,雖然,目前還有部分觀眾難以接受戲曲,但只要我們加強戲曲通識普及教育,增進師生對戲曲藝術的了解和體驗,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在校園營造戲曲傳承發展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對戲曲藝術的興趣愛好,戲曲會扎根校園并能蓬勃發展起來的。
黃玲老師說:“很興奮,很陶醉,終于圓了小時候化戲劇妝登臺演一折戲的夢想,戲曲進校園,讓更多的孩子參與、互動,從而發現戲曲美、欣賞戲曲美、傳承戲曲美,讓國粹點亮少年兒童的心燈,我們重任在肩。”
是的,戲曲是表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單是為了圓夢,讓戲曲進校園活動常態化、普及化,任重而道遠,戲曲進校園 ,經典共傳承,圓夢后還須續夢!